嘉宝给我布置了一个大作业。
梦幻瞳从湖北到广东实习,还带了一本《红楼梦》去,这份精神忆痕只有感叹的份儿。因为我的《红楼梦》还是放在家里的,翻看,近年来也不过尔尔几回。且搜索枯肠慢慢想来。
先说黛玉吧。
黛玉留给很多人的印象就是:
体弱、小气、清高、有才。但是,我认同你的分析“黛玉的冷是假冷,她是个至为单纯的人,喜怒哀乐全部挂在脸上”,可以说,黛玉是那种外冷内热的人,并且,如果你对她好,她会加倍的对你好。如果你对她不好,她也想不出用什么法子来报复(哪怕是小小的报复),最多是清高地不屑一顾。fficeffice" />
黛玉是一个千金小姐,林如海怎么也算官宦,从小画舫兰舟,娇生惯养。加上身体弱,一般是闺阁深深,接触的亲戚也几乎没有。从这方面上讲,注定了她一定程度上“小气”的性格:没有听到过一句话说她的不是,不称心的事情或人可以因为小姐的身份马上得到更正。就像她自己回忆的一样,可以称的上是“惟我独尊”的。
但是,这样的快乐时光没有持续多久,母亲病逝,父亲要送她去外婆家。可以说,因为没有从小在一起过,黛玉对于外婆,“亲”的成分没有多少,更多的是因为那个显赫的大家庭给她造成的压力。在自己家里自己是一呼百应的小姐,但是到了那里呢?自己又算什么?黛玉是内向的人,内向敏感。说黛玉清高,其实我觉得往往在涉及到金钱的地方,她不能做到清高地视为无物。这一点,在她进贾府后的想法可以知道,比如说到吃药,冰糖燕窝,她觉得自己再张扬出来会遭人讨厌,觉得自己多事,“现在身上穿在戴的都是他们的”。所以说,黛玉对金钱的态度不是绝对的清高,因为她对自己家的和外祖母家的分得很清楚。而这种清楚,我想也来源于她的家教。因为不趋炎附势的清高和自尊,所以不愿意被他们养着,不愿意在金钱上亏欠他们的。所以,从深层次上讲,她是很在乎钱的,不是在乎自己的钱,而是很在乎自己不能平白无故受人家的钱,如果受了,自己会觉得于心不安,亏欠人家。
但是命运偏偏要她去接受那种“被养”的安排。所以,她进贾府的时候就处处小心,步步留意。不是因为被那种富丽堂皇的气氛吓着了,而是要维持自己的一点尊严,“不能被人笑话了去”。而她要维持自己尊严,也是因为其实她很明白,自己家是远远比不上贾府的,她不能完全抛开“权钱”二字来与人相处,所以注定了她在进入贾府的时候,是有很深的自卑心理的——自己自小也是千金小姐,但现在,都是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屋舍、排场——而正因为这种自卑,就让她表现出了极度的自尊,“不能被人笑话了去”。
也因为这种极度自尊,加上内向的性格,让她不愿意处处走动,以免给人落下趋炎附势攀高枝的话柄,也习惯于深居简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在贾府里有了“清高”、“小气”的感觉。送宫花最后到了她那里,原来是顺路,但是她看来,却是“里外有别”,因为自己在奴才们眼里还只能算一个外人,而且是千里迢迢无依无靠才投奔了来的要靠他们养的外人!这是一种对她自尊心的深深刺痛,而她的清高和从小养成的小姐脾气,又容不得她把这种念头咽下去,所以当场发作,把宫花扔了。湘云一个不在意说了芳官像她,她动气。是因为觉得自己苦心保护的自尊在那一刹那被完全摧毁践踏,原来自己的地位只能和戏子相比!她受不了这样的事实,因为她的才华也注定她绝对不同于地位极其低下的戏子(这里不谈论阶级观念问题)。虽然在人家看来只是玩笑,但是在她,有的玩笑是绝对不能开的,说了出来,会觉得是讽刺,是挖苦!
其实,作为一个细腻敏感的女孩儿,她也渴望在贾府里有闺中密友能讲述心事。但是,如果她自己主动找上门,会让人觉得是趋炎附势(在她自己看来)。所以,虽然她渴求友情,但是她却选择了被动的等待。她对于宝玉的感情,除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之外,也许也感动于他的细心体贴。因为,从开始,就是宝玉处处主动的,一起吃,一起住,一起玩,而且还可以处处迁就她。对于离家万里、无依无靠的黛玉来说,这份恩情便很容易转换为爱情了(女孩子对于感情本来就很容易转换)。
很赞同你说的宝钗对黛玉的友情。其实,对于宝钗,一开始黛玉虽然处处针对,甚至有时候也因为她的“刻薄话儿”和宝玉一直心系自己这边,而占着上风,事实上,她根本就是讨厌这样与人作对的生活的。很多时候她处处抢先发难,可以理解为一种保护自己的方法,因为,她的自卑让她觉得自己其实比不上宝钗,她有母亲,有哥哥,有属于自己家里的产业,就算住在贾府,吃穿用度也全是自己的,而且,薛姨妈和王夫人是关心很好的姐妹。自己呢?住在贾府不过是因为了已亡母亲的关系,吃的穿的用的戴的,完全得自贾府的“恩赐”。而且,宝钗还处处交好。这让她产生了一种要保护自己的愿望。可是因为她的心无城府,所以她的保护自己也不过是当众给宝钗一些难堪而已。事实上,不管和宝钗的较量是胜是败,她自己也厌倦这样的较量,她更希望的是可以干戈化玉帛。但是以她的性格和一次次较量堆积起来的对宝钗深深的敌意,她根本不可能主动去和好,而且,也根本认为和好是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宝钗却主动出击了。宝钗说自己年少时候也喜欢看《西厢》这类的书,首先就从心理上拉近了距离。然后又娓娓说看书的坏处,作为封建教育下的淑女,黛玉当然很容易就接受了她的理论(虽然本性上的热爱文学未必能让她真正做到)。大观园里,宝钗是第一个走进黛玉心里世界的女子,在黛玉看来,也是寄人篱下以来第一个真心对她讲闺阁私语的人!甚至,宝钗还说了自己年少时候看那些野书的事情,这对于黛玉来说,是对她的莫大的信任!而宝钗讲述自己的家境,哥哥有和没有相差不多,多的不过是一个母亲,这又让黛玉增加了一分互相之间的认同感。宝钗比黛玉大一点,作为从小失母、一直渴望亲情的黛玉来讲,在友情之外,又对宝钗增了一分像对姐姐的亲近。加上后来宝钗又给她送药,这一系列的举动,黛玉已经完全被收服了。因为,黛玉没有城府,因为黛玉就是这样的人:你对我好,我会加倍的对你好!
所以后来黛玉再也没有针对过宝钗,黛玉是全心地去和这个朋友相交。乃至于宝玉问起“是何时梁鸿接了孟光案?”,黛玉也不避讳地在宝玉面前说宝钗的好话。她不会顾忌宝钗是自己的情敌,在她看来,宝钗是一个多么好的朋友!
这就是黛玉,我眼中的黛玉。
我小学三年级开始看《红楼》。之前在电视、戏曲等中早就知道了宝玉、黛玉、宝钗。但是那么一点儿小孩是不懂什么的,总以为女主角就是好的,就是可爱的,就是完美的,所以可以说不由自主的有的地方也对黛玉产生一种认同。等到我5、6年级的时候再看《红楼》,我很不喜欢黛玉,因为觉得她太小气,有时候说话太尖酸刻薄了。而且,我父亲也不愿意我像黛玉,他说黛玉太小气了,而且不会做人,要学就学宝钗。事实上那时候我还是对这些似懂非懂。但是不可否认,黛玉的才华是我喜欢的,甚至是崇拜的。虽然咏白海棠是宝钗夺魁,但是我还是不注意宝钗的诗,只看喜欢黛玉的。再后来,再看《红楼》,就是真正的意识到宝钗的城府、虚伪、世故,加上一直以来的自身在某些方面和黛玉的相似(比如体质,比如在同学那个小范围内的才华)以及自身对黛玉的认同,所以不能接受宝钗的处世之道,尽管知道那的确是适应社会的做人方法。
以上评论和我与嘉宝“宝黛”的互相吹捧无关:)
一点四十上班,先发这篇。看看来不来得及说说我心中的探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