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论坛无法登陆....解决通知:会员注册注意事项(2024.4.2 更新)[公告] 论坛升级中,会员有不明之处看过来...
返回列表 发帖

乱弹红楼之四:“冷二郎为情入空门”?——嘉宝再来看

探讨过很多次大观园里的女孩子,这次想来说说红楼里的一个男子——“冷二郎”柳湘莲(虽然名字怎么看都有点像女孩子)。

我记得我最早看红楼的时候,佩服尤三姐的刚烈,鸳鸯雌剑一横,就“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虽然有晴雯补裘,鸳鸯剪发,司棋触墙自尽(司棋的结局是不是曹雪芹写的?我记不清楚了),但是唯一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尊严,证明自己的爱情的,只有身上带着几分烟花女子轻薄的尤三姐吧。

尤氏姐妹没有入十二钗的哪怕又副册,总觉得有点不甘。虽然姐姐做妾,妹妹则和贾珍、贾琏兄弟一直闹酒,全无半点那个时代正经人家女子的道德规范,可是,姐姐终不过是一个比较善良的苦命人,妹妹,则在轻薄中蕴含着那么深的爱情。五年,只为了五年前见了柳湘莲,便从此情根深种,心底深深有着那样的一个风流少年,尽管从此全无音讯,也未再谋面,尽管知道他是浪子,漂泊不定,却还是可以对家人说,非他不嫁的坚决。不管那样的一见钟情是不是就一定在他们成婚后能延续着初始的温度(如果他们能结合的话),至少,这五年的念想,已经可以知道,尤三姐爱得很深。

所以当柳湘莲前来索要订婚的鸳鸯剑,欲反悔这草率的订婚之时,尤三姐便知他是嫌恶她的名声不好。饮剑,有对苦恋五年后结果的伤心,有对爱情的无望,更有因为自己爱的人对自己的不信任和轻视所造成的刻骨铭心的痛吧。

当柳湘莲知道了,原来尤三姐是这样的一个奇女子时,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妾痴心待君五年,君果冷心冷面……”一梦醒来,便随了那老道出家去了。

这一回的回目是“情小妹耻情归地府,冷二郎一冷入空门”。可是,柳湘莲的出家是不是就真的是因为尤三姐?

以前我一直觉得应该是,毕竟,有一个心灵坚贞的女子,为了他而横剑自刎。可是后来,越来越觉得,尤三姐的自尽,也许只是促成了柳湘莲的出家吧。

柳湘莲是一个浪子,宝玉也说他,“萍踪浪迹”。但是柳湘莲又和宝玉很投契,这里面还夹带着秦钟。秦钟死后很久,柳湘莲还去他的坟前拜祭,对宝玉提到过雨水冲了他的坟,他和朋友帮忙修好了。宝玉和秦钟的暧昧,多多少少在顽童闹学堂、秦可卿出殡路上等多次隐约提起过,如此想来,柳湘莲和秦钟也未必就是清白的了。可是偏偏这样一个人,又生得一副江湖侠士的心肠。呆霸王薛蟠想对他无礼,被他骗到城外胖揍一顿,连带喝了肮脏的泥水。敢对薛蟠下手的,京城里没权势的人里,应该就只有柳湘莲一个了。而后来路上遇到薛蟠遭匪人打劫,他又能上前救助。在和宝玉的交往里,也只有他能说出“你们宁府里,也就只有门前的那两只石狮子干净罢了”这样的话来。柳湘莲绝对不趋炎附势不贪图富贵,然而又不是清高得不愿意和贾府、薛府这样的达官显贵结交。他逍遥自在浪迹天涯有一帮侠士一样的朋友,同时又会回答京城和贾府故交叙旧。这样的一个人,就算想过成亲,也是顺其自然,不会把儿女私情萦心上的。就算他成亲了,也一样会抛下妻子出门游荡一年半载三年五载再突然回来的吧。

尤三姐对他是一见倾心,暗恋了他五年。其实作为他来说,对尤三姐根本就是没有任何印象的。一直到定了亲,回来向宝玉打探消息,才得出了轻看尤三姐的结论,因为她是宁府里的人。然而,索回文定,然后,三姐自刎。这一系列的过程,突然发生又突然结束。对于柳湘莲来说,我想最多的是震惊和后悔。但是要说他对尤三姐,是不是就一定有爱情了,甚至,可以为了她从此舍却红尘出家去了,却似乎未必。

感觉,柳湘莲本身因为其侠士一般浪荡没有拘束的生活和个性,对红尘俗事就比较淡泊。而且,其人也是有一定的慧根(比如冷眼旁观说出宁府里只有石狮子干净的话)。尤三姐的自尽,也许对他来说是一根导火索,促成了他打开自己心里淡出红尘的门。在老道的点化之下,才“挥剑斩断了三千烦恼丝”,飘然远去。如果说尤三姐的死因为爱情,那么柳湘莲的遁入空门,却没有太多爱情的成分。

嘉宝和喜欢石头记的朋友们觉得呢?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嘉宝在哪儿哪??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TOP

哈哈,看了你的贴子,想了又想,还曾经写了半个贴,但是怎么写也不贴切,就给删了。

红楼男士,个个都不入流,不知道该怎么评价。我不讨厌他,但是也绝对不喜欢他!

容我两天功夫,我要好好想一想,才能给你回贴。

TOP

还以为你没看到呢!如果是的话那我不是表错情?[em04][em04][em04]

嘻嘻,慢慢来慢慢来,一个礼拜也没问题。顺带能批判一下那帮砖头原料——土做的人就最好咯!

[em01][em01][em01][em01]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TOP

看到你俩你来我往乱弹了多次,其实心里就一个字:牛!

所以没人回贴,不必泄气,不是不好,而是太好,旁人根本不敢班门弄斧,一如我[em04][em04][em04]

无可奈何花落去......

TOP

嘉宝说过两天回帖,怎么现在还没回?

柳湘莲?本来对他没有好恶,可看了他那句“小弟一定要找个绝色的”,就觉得这人真没劲

尤三姐我也不喜欢,她的轻浮让我受不了,最讨厌不自重的女人。要让我相信她那种轻浮其实是一种极度的自尊也颇有困难,体会不出来,呵呵

TOP

尤三姐虽然轻浮,终也有刚烈的一面。和很多人比起来,已经不易了。
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TOP

先转贴一段文章,送给忆痕,下一贴再讲我要讲的。

“孤标傲世携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似乎永远含泪的黛玉弱柳扶风般的走来了,只为来见一个叫做贾宝玉的人。她是孤零零的一个人,带着它的高逸的才情和真率的性情而来。似乎秉承了李太白的仙骨,黛玉之诗凄清俊逸,风骨超俗。与这样的诗风珠联的只能是细腻真率的性情,与这细腻真率的性情璧合的只能是贾宝玉离经叛道的痴顽。于是宝黛二人演绎了多么生动完美的爱情故事。第十七至十八回黛玉剪荷包,又委曲又赌气,及至最后破啼而笑;还有第二十二回宝玉给史湘云使眼色,本欲避免黛玉和湘云生怨,结果招致两边不讨好。因无依无靠而对自己身份的敏感,因宝玉不解她的心而生的哀怨,因担心宝玉移情她人而生的醋意,在黛玉身上都十分真率的表现了出来,没有一点隐藏,我想这种纯真和简单是为大多数男子所喜爱的。当然,如此的真率不免又有任性、少担待、刻薄之嫌,使一些人望而却步,更不用说去进一步理解她了。进一步,我们分明能看到黛玉与丫环紫娟相处是平等融洽的,紫娟能与黛玉评理,甚至照事理而违背黛玉有时不近情理的指使;黛玉能诲人不倦的教香菱学诗,这里黛玉不也是有担待,能体谅他人的吗?就是与宝钗,由开始的猜忌到后来的互剖金兰语,只要是黛玉认识到自己错了,就会去勇敢的承认并改正。正因为这样,黛玉与宝玉虽常有口角,多次误会,但终归和好,情意更笃,这不唯因宝玉之痴心,亦少不了黛玉之率真。再细细的品察,我们发现黛玉之刻薄任性多是担心宝玉移情所生。譬如史湘云称宝玉“二哥哥,二哥哥”,黛玉就笑讽为“爱哥哥,爱哥哥”,至于与宝钗的嫌隙,更是因为一个宝玉了。试问对于一个处于恋爱中的人来说,这种猜疑不是很正常的吗?更不用说黛玉孤身一人寄居贾府,情钟于宝玉一人了。可以毫无疑问的说:如果让宝黛自由的发展,他们终究会喜结连理的,使他们不能结合的是社会的悲剧。悲剧更衬托出人物的美来,曹雪芹在人物的真实性上,性格的完整性上,言行的生动性上,臻于完美的塑造了林黛玉的形象。另一个便是薛宝钗。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举止娴雅,肌肤丰泽的宝钗款款而来,她似乎从来都那么从容自如,安分随时,难以捉摸。她有知己吗?似乎人人都是知己,而人人又都不是。她喜欢宝玉吗?看不出。如果喜欢,却与宝玉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与她多说一句亲近的话;如果不喜欢,为什么常常往宝玉那里去玩,时不时关心着宝玉?即便是宝钗扪心自问,她可能自己也不知道。也许,她内心世界里有一种矛盾吧?那是什么呢?宝钗从进贾府前就已经是“寡言罕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了,及至劝宝玉读书经世,劝黛玉勿看杂书,我们便看到一个恪守礼教约束的大家闺秀形象。但宝钗毕竟只是十几岁的姑娘,可以说正萌生着爱情的渴望,加上在她生活的圈子里,宝玉是唯一比较伟岸者,同时年轻人的好胜心又驱使她下意识的与黛玉争锋,所以在她内心里含着喜欢宝玉的成分,但这与占她内心绝大部分的礼教约束比起来,又微弱的几乎难以察觉。请看第二十八回,作者写道:“ 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 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林黛玉,并不理论这事.”宝钗的确是这样想的,她并不知道或者说不愿意承认自己对宝玉的爱意。可没想到这份爱意却在她情急中表现出来。宝玉挨父亲打后,宝钗来看望,作者写道:“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象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 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克制终压制不住内心萌动的爱意。至此宝钗对宝玉心意已明,用一句话说就是:有意无意间。而这正源于宝钗内心中礼教约束思想与年轻人爱的渴求的冲突。本着这一点去看待关于宝钗的其他事就很清楚了。滴翠亭宝钗嫁祸黛玉一事并不是宝钗有什么阴险的心机,实是因与黛玉有意无意的争锋,下意识的就提到黛玉了.其他如对待金钏和柳湘莲之死冷漠,实在是礼教思想压制了同情的天性。最后宝钗成了宝二奶奶,似乎是:“凭借力,上青云”了,实是有意无意间,决不是什么处心积虑。何况最终宝钗与宝玉的成婚同样也是悲剧。悲剧更衬托出人物的美来,在人物的真实性上,性格的完整性上,言行的生动性上,曹雪芹同样臻于完美的塑造了薛宝钗的形象。

TOP

忆痕,再转贴一篇文章给你看。

这几天讨论到了钗、黛和好的问题。突然由此联想到《围城》中的方鸿渐和赵辛楣,似乎倒有些趣味。 赵辛楣喜欢苏文纨,把方鸿渐看成了自己的情敌,处处为难他,故意使他在苏小姐面前出丑。到了后来,才发现人家喜欢的是唐晓芙,自己吃的倒是不相干的醋。于是,两人尽释前嫌,成了很好的朋友。常常是一唱一和,相当默契。 “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脂批曰“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甲夹批: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可见,黛玉求的是“贾(宝玉)”,而宝钗则处于一种“待时”的状态。所谓的“山中高士”,亦为暂隐山中,待时而飞。待得宝玉由“石”化“玉”,遂成“金玉良缘”。然后,方可辅佐夫君,以展鸿图大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亦是此意。 可见,“木”恋的是“石”,而“金”待的则是“玉”。 脂批云:“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在我看来,大观园中的宝玉,处于“石”的状态,自然与“木”(黛玉)接近;而当宝玉变成“玉”后,就与“金”(宝钗)接近了。因此,颦与玉虽近,后来却远,所谓“近中远”;而钗与玉虽远,将来却近,所谓“远中近”。 读红楼,总觉得宝钗有点怪:她有事没事地往怡红院跑,看来对宝玉还是有些喜欢的;却又似乎并无插足之意,倒常是往一边躲的。若以含蓄、守礼来解释,似乎也未尝不可。但是,她心里居然也会想:“幸亏宝玉被一个黛玉缠绵住了”,就未免有些不近情理了。 如果说,宝钗真正喜欢的是甄宝玉那样的人,那么她的表现也就不怎么奇怪了。宝钗常以“仕途经济”来劝导宝玉,目的也就是要把他“改造”成甄宝玉那样的人。黛玉以为宝钗是情敌,却也是在吃不相干的醋呢。 黛玉把宝钗视作情敌,而宝钗却并未将黛玉视作情敌。因此,黛玉的醋意要远大于宝钗,就像辛楣的醋意要远大于鸿渐一样。 两人后来尽释前嫌,成为“金兰”之交,皆因“解疑癖”之故。宝钗一番“兰言”,即是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黛玉:我自己从前也和你一样,爱看杂书,是个“淘气的”;但是,我现在欣赏的是那种“读书明理,辅国治民”的男子。这就类似于鸿渐告诉辛楣:我爱的是唐晓芙,咱俩并不是“同情兄”。既然挑明了,黛玉也就去了疑心,敌意自然也就随之消除了。此后,方、赵二人非常默契,钗、黛二人也是好得象一个人。 对钗、黛和好,宝玉评道:“我说呢,正纳闷‘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原来是从‘小孩儿口没遮拦’就接了案了。”此后,黛玉“只觉心酸”,眼泪却是越来越少――这正是“泪尽”的征兆。可见,绛珠之离世,亦为期不远矣! 如果假玉、真玉为一人,那么黛、钗也是一人。脂批中也有所谓的“钗黛合一”之说。为什么要分成两个人写呢?在我看来,假玉和黛玉、真玉和宝钗,分别代表了这两人的不同阶段和状态。黛玉和宝钗,对宝玉来说,就好似“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在“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一回末,有这样一句:“黛玉自在枕上感念宝钗,一时又羡他有母兄;一面又想宝玉虽素习和睦,终有嫌疑。”这不禁让人有些疑惑:宝玉究竟有什么“嫌疑”呢?以我的理解,就是心知宝玉终不免由“石”变“玉”;而这,自然也怨不得宝钗。此后,黛玉所作《秋窗风雨夕》,亦是满怀凄凉、自嗟自叹,却无怨艾之意。在我看来,此为黛玉的知命之叹。 用这个假说,似乎可以解释一些钗、黛关系发展变化中的一些现象。不过,由于看不到80回后的原作,也就只能是戏说而已。

通篇有胡说八道的地方,不必全然当真,但是中间有一句好话:“木”恋的是“石”,而“金”待的则是“玉”。

这句话说的真好!我看红楼总是佩服曹公的笔法,连一个小小的名字深有用意,单是这“石头做的宝玉”,就含其中无数的微妙。

TOP

乱弹红楼之四:“冷二郎为情入空门”?——嘉宝再来看

忆痕,收到你的乱弹的贴子,心里不安的好几天,可是因为不喜欢红楼中的所有男人,所以也不知道怎么给你回这一贴。尤三姐我是喜欢的,何等的决断,强过男人百倍。

思前想后,因为你的关系,我把红楼梦一书掏出来,每天又抽空看上一段,百看百爱,永远是我心中的第一至爱,爱它胜过爱阿翁(该死该死!@)。每读红楼都有一肚子的牢骚,因此我也就厚着脸皮,学人家评一次书,让大家见笑了。

TOP

返回列表